小红书:让艺术生态在平台生长起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5 14:44


最新发布的《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中国不仅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更是唯一一个在高端市场实现增长的国家市场。

村上隆曾说“真正的艺术圈也是一门生意。”增长的艺术市场或许能给商业世界带来新的思考。我们对话了艺术策展人,以及小红书社区艺术团队,从商业增长的视角一起聊了当下艺术市场正发生哪些变化,新商业时代的艺术如何“出圈”。

在刚刚结束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小红书作为巴塞尔艺术展的首个中文社交合作平台,与巴塞尔艺术展联合开展了线上话题共创、论坛精选直播、艺术家及博主特邀对谈等精彩活动。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及行业从业者、艺术爱好者,在小红书平台开设账号,成为小红书艺术作者,分享创作日常、艺术知识、看展体验等艺术内容。

在观察并领略到艺术市场变化的同时,更要去探究其背后的市场逻辑。《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主编麻震敏走访了小红书,与小红书社区泛人文泛艺术业务负责人兰若谦一起探讨了像小红书这样的内容社区,在艺术领域能发挥怎样的价值,他们链接艺术背后的市场逻辑是什么。

“相信未来,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Q:作为社交平台与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博览会等合作,小红书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兰若谦:作为平台,我们目前在做的主要是链接行业和用户,通过支持内容创作,助力合作方在小红书平台上积累社交资产,被更多的看见和关注。

对艺术家而言,小红书可以作为他们的发声和交流平台,艺术家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作品及创作日常,这些内容让艺术家有了更多被行业、被用户看见的机会,从而成为了一个新的通道。同时用户的积极互动,也给到艺术家群体更多创作的鼓励和灵感。

对艺术博览会及艺术机构而言,尤其是公众性的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剧场,小红书是他们的核心宣发及传播阵地。在合作里,能通过链接艺术自媒体,共创优质内容,让活动更立体,也让更多人能看到活动并被激发、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巴塞尔艺术展的合作中,我们深度参与展讯和线下活动的传播,同时通过「香港巴塞尔艺术漫游」主题共创,引导「小红书艺术漫游团」的优质作者发布内容,让更多的用户能通过小红书了解巴塞尔艺术展,哪怕不能参与到线下的展会。过程中,也有很多用户通过小红书上的内容来到现场看展览,并在现场记录下一篇篇优质的看展内容,这些内容最终又回到了小红书平台上,让更多的用户能看见丰富的视角。

Q:链接艺术,链接商业,最终要回到人。今年参与到艺术展的人群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兰若谦:在这里我先分享一下这次在巴塞尔艺术展合作中,画廊主Sammi 和小红书站内博主@老赵看艺术 的对话观点:

“就交易市场而言,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年轻的藏家在入场,对艺术行业产生兴趣;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更多人看到了艺术的价值,不管是商业价值还是对于生活本身的价值,更多的人愿意走近艺术、了解艺术。”

从我们的视角,其实也有看到越来越多活跃的年轻藏家群体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艺术藏品,并交流自己对艺术品的理解;也有很多朋友已经习惯了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艺术体验,例如看展、看演出、参与艺术节等,可以说艺术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觉得“年轻化”和“生活化”,是如今参与艺术的人群和行为在发生的变化。

“融入更多可能性,搭建好生态”

Q:平台方的一系列相关活动,最终会用什么指标去衡量效果?

兰若谦:其实前面也提到了,小红书作为平台目前在做的是链接行业和用户,做大众美育。

严格意义上,在今天我们不会按指标的逻辑去衡量效果,但我们确实会通过一些数据去关注和发现:今天是不是有更多行业内的伙伴(如: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展会等角色以及策展人、媒体人等艺术行业从业者)愿意来到小红书分享、交流,并且愿意在这扎根、生长。以及今天小红书上的用户对于艺术是不是有了更多的兴趣、理解和参与。

我们希望搭建的是一个良性的生态,把线下行业尽可能的在平台上做一个立体的还原,同时发挥平台自身的能力和社区用户的力量,融入更多的可能性,让生态在平台上生长起来。

Q:在现有的生态里,藏家,画廊,专业的机构,艺术爱好者,艺术创作者等不同角色,哪些会和大众的距离更近一些,更好沟通?

兰若谦:今天我们尝试按创作体系、学术体系、市场体系、接受者体系四个维度来看艺术行业。不可否认,一直以来身边的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剧场以及热门的艺术博览会等, 是大众离艺术更近的一种形式,大众可以直观地面对艺术作品和参与艺术体验。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艺术行业对新媒体也持以拥抱态度。例如,在小红书平台上,许多艺术家、机构、从业者、爱好者等都有开设账号,并随着内容等经营逐步成长起来。网友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艺术活动信息、欣赏艺术作品、了解艺术知识,还能看到他人分享的艺术体验内容,如看展、看剧,进而走到线下的艺术场馆中。这不仅降低了大众参与艺术的门槛,也缩短了大家体验艺术的路径,同时激发了更多用户探索的积极性,为此艺术距离大众和大众距离艺术都更近了一些。

Q:小红书还会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去促进整个生态的繁荣?

兰若谦:会的,我们会以小红书的方式持续陪伴行业和生态发展——服务好小红书上的作者,运营好内容,链接行业和用户,做好大众美育,为艺术生态、艺术商业注入新活力。

在行业侧,我们会参与并支持线上线下的生态共建,也更加明确平台的定位,不去影响行业固有的链条和运营模式,而是为行业的发展做乘法,提供新引擎。同时我们会发挥小红书的平台能力,持续赋能小红书艺术作者,在优质内容创作、平台流量、行业链接、商业变现等方式上,持续提供支持和更多可能性。在用户层面上,我们会坚持大众美育的初心,同时关注艺术为用户提供的情绪价值、疗愈能力等审美属性,通过引入优质项目和内容,找到大众的参与方式,激发更多人对艺术、对生活美学的探索。随着整个审美经济的发展和用户对艺术的探索,相信未来的艺术生态、艺术商业,不仅仅是艺术品收藏、投资,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艺术的创造性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

麻震敏 | 采访 朱冬 | 文

麻震敏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主编

朱冬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高级策划经理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