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俞白眉近来与一位好莱坞的朋友展开交流,当谈及目前影视创作的模式时,对方言语中无不表达出羡慕。
代表中国AI视频生成的工具可灵,今年6月6日才诞生出来,但在短短半年时间后,包括俞白眉在内的9位中国导演们,已经与可灵AI共创完成了影片制作。
中国电影博物馆在12月6日迎来一场特别的首映礼,由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这9位知名导演,完全依托快手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完成制作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短片亮相。
这是一次群体深度利用AI视频生成技术进行的电影级内容创作,更是中国影视创作历史上的首次尝试。“未来一年时间里,希望可灵AI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工具,真正在影视级场景中大规模应用。”快手科技副总裁、大模型团队负责人张迪认为,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是一个技术与电影生产相结合的探索性实验,通过导演群体的集中使用,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数据经验和专业反馈,都会有助于可灵锚定行业需求,提升自己的身产品功能。
当然, 可灵AI服务于影视行业的案例、应用标准的产生,也可以让所有涉及视觉内容制作分发的行业,在未来更多思考和发掘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应用潜力和实操链路。
“AI注定会打破人类在所有创作领域的定式,我们已有的定式都将改变。”正如俞白眉亲身使用生成式AI技术后发出的感叹,在AI时代到来后,好莱坞的“工业电影”也只能被叫作“手工业电影”了。如今,以可灵AI为代表的新兴AI技术在中国影视领域被应用,真实地变革着行业的生产和创新方式,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新的“视界”。
可灵打开新视界
2024年,在大模型产业的高速狂奔态势下,视觉生成大模型尤引关注。年初,Sora的一段AI视频率先掀起了业内的“文生视频热”。6月,可灵AI推出,让更多用户第一次真正感受到AIGC的创造力。
半年过去,视觉生成大模型已经进化到了什么程度?在影视创作领域,AI又将发挥怎样的价值?可灵AI联合9位导演发布AIGC电影短片,给出了一个尝试性的答案。
9部电影短片从奇幻、志怪到亲情、动画,类型多元,参与的导演更是由导演协会两任会长——李少红、贾樟柯挂帅,带领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等年轻导演等年轻导演直接用AI“拍电影”。
其实,在科技产业涌起AI浪潮后,国内外影视产业从未忽视AI这一新兴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包括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纳影业、迪士尼、环球影业等行业参与者纷纷在AI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中加大资源投入。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再从互联网时代到如今的AI时代,身处影视创作第一线的李少红导演,总能感受到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当她看到AI生成的气球出现在视频中,人不仅可以“无中生有”,还可以走在东京的大街上,那一刻她意识到,从最开始的拍摄等一系列操作工具都要发生彻底改变。
“视频素材不用拍,用智能生成代替摄影机、代替人的表演,这对创作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在首届“2024AIGC视觉应用论坛”上,李少红导演表示,很庆幸能在AI视频生成的元年,作为第一批导演实际应用可灵AI进行创作,既对其创作力带来助益,更为未来电影的创作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此次创作出的AIGC作品《花满渚》,李少红以自己导演过的《橘子红了》《大明宫词》等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人物基础,以不同时代为背景,展现出人物在命运无常中的妥协、迷失或抗争、求索。
与《花满渚》跨越时空的呈现有异曲同工意味的,《年会不能停》的编剧、导演董润年选择用AI打造了一个多次元平行世界,生活在其中的人要面无表情、冰冷状像行尸走肉一般,当他将这一描述输入给可灵AI后,令他惊喜的是,生成了像陶瓷一样的人,有一种生动即视感。
与可灵AI共创出一个世界和形象,不仅让董润年觉得有趣,他还认为这种生成式AI将改变视听艺术存在的方式以及人们欣赏的方式,眼下,这种改变已经在发生,“而且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
毕业于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俞白眉,转型成为导演以来,一直关心新兴技术的迭代,去年以来,他也深入研究过ChatGPT、Midjourney等新兴AI技术模型应用,在得知可以与快手可灵AI共创,他形容这是“让身上的计算机基因觉醒”的一拍即合过程。
创作期间,俞白眉感觉像抽盲盒,可灵AI在特写画面质感、精细度、风格化上的表现尤其让他惊讶,这种不输于国外一些AI应用生成的效果表现,有时还能反向打开俞白眉的想象空间。
俞白眉的AI电影短片《百鬼勿扰》讲述的是钟馗在浓雾山林中与各种妖怪斗争的故事,他本想在其中有一些明确的人物和镜头运动,以让AI视频中搏斗的感觉更真实,但可灵AI在控制镜头运动方面仍需要迭代提升。
影视创作对质感的要求极为严苛,俞白眉不避讳谈及目前AI仍难摆脱“塑料感”,他也把诞生了仅有半年时间的可灵AI视作一个婴儿,而AI生成效果和体验的提升是包括可灵在内一系列视频生成模型应用的共性问题。
作为参与可灵AI共创的导演之一,俞白眉觉得自己既是这一新兴AI工具的使用者,某种程度上,他也像一位“监护人”,要在共生并推动产业应用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实践数据经验,也让可灵变得更智慧。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达在首届“2024AIGC视觉应用论坛”现场观看了9部AIGC影片,“在影片时长、技术品质、视觉表达等方面,距离真正的电影尚存差距。”但他觉得,这些实验性电影短片之于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展现了以生成式AI、AI大模型等为代表的现代智能科技,在电影创作生产领域的深化应用和发展演进,将对电影产业以及整个数字视听产业推进智能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使用工具的人
实际上,共创过程中,导演的创作也是和可灵AI功能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有时候导演遇到的难题和卡点,也正是可灵AI产品功能不断迭代提升的方向。
9位导演中的绝大部分没有使用过AI进行电影创作。
为让导演们快速上手使用可灵AI,快手可灵AI大模型团队运营的优秀AI创作者(官方称为“AIGC应用师”)分别入驻“导演剧组”,在具体的镜头创意和执行层面给予支持,辅助导演完成首部AIGC影片的镜头生成,提高项目完成的效率和成片的稳定性。
现任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的AIGC影片处女作名叫《麦收》,讲述着科技进步让异乡奋斗的年轻人与家乡连接,机器人成为亲情纽带的温暖故事,这也是他首次尝试让机器人作为自己影片的主角。
贾樟柯此次作品虽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但完全没有使用特效,所有问题都是用可灵AI来解决的。制作过程给AI提出的挑战是,6分钟里要锁定人物脸部特征,贯穿始终以及紧密衔接。
可灵AI的空间识别能力,做到了让生成的人物保持连贯性,这一表现让贾樟柯非常满意。
共创期间,他也和AIGC应用师一起拓宽着可灵AI的应用场景。
董润年并不认为这次与可灵AI的共创,是在训练一个工具,在他看来,这是作为导演的创作者与人工智能进行交流,了解和学习的过程。
相较过去拍摄一部影片,与可灵AI共创过程消耗在沟通上的时间成本,在董润年看来是大幅降低的。他将可灵AI视为一个辅助电影生产的工具,自己与之共同创作以及和AIGC应用师的沟通都变得高效。
“把剧本讲给AI,AI来生成各种风格的可参考画面,进而生成参考的影像。”这是董润年在现阶段发现可灵AI直接参与影视创作最有用的地方。
俞白眉也在使用之后感受到了可灵AI背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先发优势,他对“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启动有个人理解,最大的意义在于证明不仅职业选手可以做出来AIGC影片,可灵AI还适合所有人。
“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加上可灵,也能做出很好的有创意的作品。”俞白眉看到,不少AI创意生成的作品中紧密拥抱中国文化,像AI IP《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下称“《山海奇镜》”)就是以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为灵感,创作出的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
《山海奇镜》制作人陈坤在可灵AI诞生一个多月后,便做出了第一个预告片。一部短剧从前期到后期需要的人员规模至少要有50个人,但陈坤发现,如今10人之内就能做出一部短剧,“原来素材生产环节的流程和人员构成都被AI优化了。”他指出,这种优化并非干活的人少,而是能够用更少的人力创作出更优秀的内容。
陈坤所在的内容创作领域,以前流行一句话“十年磨一剑”,而在生成式AI技术冲击影响下,他觉得未来创作能实现“一年磨N剑”。实际上,使用AI的人,并不限于是AI领域或影视、视觉艺术创作相关领域的人,张迪强调,未来普通人也能够借助AI产生创意,成为一名创作者。
石硕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范例。他最早接触AI是2022年10月在一个叫爱智岛的网络社区,彼时只是对AI绘画有兴趣,这让石硕发现AI绘制图很像长焦镜头的拍摄构图,视觉冲击力较强,于是,带着一种实验性态度,他持续接触着相关AI工具。
2024年6月,快手推出可灵AI后开启内测后,石硕成为首批用户中活跃出圈的创作者。他不仅输出了《一盘白灼鸡》等高质量短片,还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部生成式AI电影《百年前的那次出发》提供了AI技术支持。
通过可灵AI,石硕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创作方法论,并用此配合导演叶锦添一起与可灵AI共创出了AIGC影片《快递员》。在石硕看来,AI生成的画面并不仅仅是为了替代拍摄,它能通过调整色彩、光影和细节,让作品在真实感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
至今,贾樟柯的周围对AI技术浪潮的判断有两种,乐观者认为AI在未来会是一种新工具,悲观者则认为AI会取代人类创作。于贾樟柯亲身实践看来,AI绝不仅仅是工具这样简单,“它的知识量、成长速度让人震撼。”他也不认可悲观者的判断,站在当下时点看,他认为未来电影行业多了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AI,将来不论是字幕中还是导演组的部门协同中,像可灵AI这样的某个AI应用会作为一个新的合作伙伴,列在其中。
参与可灵AI共创的导演们,都真实地感受到了AI电影时代已然来临,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技术虽然在底层做核心支撑,AIGC影片或者创作背后最为关键的依然是人。
如何成为使用新兴AI工具的人,李少红借作品主旨“不要泯灭自我”谈及自己与AI打交道的过程。她表示,不同人对AI的理解与使用,会遇到不同的困境需要突破,毕竟面对AI这个公共数据库,要在规范性的数据中间把个性化的东西拎出来是很困难的。
作为创作者,李少红认为,利用AI生成创意进行创作,恰恰是寻找艺术创意个性化存在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可灵AI等新兴技术工具,通过迭代优化,不断向影视创作者们释放出更大可能性,让9位共创导演之外的更多文艺工作者们突破着想象力的天花板。
电影实验之外
被生成式AI赋能的影视行业,在新兴技术落地应用下,一个千亿市场规模的商业想象空间被打开。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就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AI可以将电影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30%,把生产成本降低25%。在他看来,这将有力缓解电影制作发行领域的全行业亏损问题,让行业进入良性循环。
东吴证券研报估算,在全AI模式下,电影、长剧、动画片和短剧的制作成本,相较传统模式将下降超95%。像《山海奇镜》短剧反映出的AI降本增效,也让快手星芒短剧牵手可灵AI大模型,推出了一个创作者孵化计划,挖掘更多AIGC微短剧创作者,激发整个微短剧行业进入AI共创的高效生产时代。
AI视频生成的前景未来,并不止于影视行业,可灵AI对生产力的加持,也正广泛应用于广电文娱系统中。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举行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王子建及其团队基于可灵AI这一国产视觉大模型,制作出了台内首部AIGC微电影《百年前的那次出发》,讲述的是跨越百年,我国运动健儿参加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故事。
王子建在内容项目制作过程中,大量应用了快手可灵AI,期间,他一直思考的是,生成式AI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不仅要与原有电影制作手段相结合,还要和物理仿真、实时渲染、特种拍摄等技术相融合,才能完成最后成片制作。
如今的AI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张迪期待在未来几年内,可灵AI团队继续深化研究,优化算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更多的创作者能够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
可以看到的,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可灵AI,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一个被生成式AI技术丰富起来的内容生态系统正在建立。
从参与东方卫视节目制作到可口可乐的新广告片制作,可灵AI不断将其视频内容生成方面的技术能力向电视制作行业、广告制作领域延伸。为了激发年轻的学生群体燃起对生成式AI的兴趣与热情,
“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还自12月9日走进高校巡展,涌起了一场校园AI内容创作的浪潮。
深入挖掘可灵AI的潜力,也是快手过去半年里持续在摸索的,在服务超500万用户基础上,可灵AI已经累计生成了超5100万个视频,超1.5亿张图片。而在可灵AI视频生成大模型支持下,平台上的AIGC营销素材日均消耗达到峰值超2000万元,AIGC视频客户渗透率达到24%,AI商业内容生产也进一拉动了电商搜索GMV同比提升高达80%。
如今,可灵AI不仅以独立App形式走向移动端市场,张迪团队还希望用一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成熟的AI创作工具,服务更多普通用户的同时,也能够真正在影视级场景中大规模应用。